首页
第两千三百四十二章 囤盐出关
返回
关灯 护眼:关 字号:小

第两千三百四十二章 囤盐出关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正确、无广告内容,点击下载APP
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
xbiquge365.net,更新快,无弹窗!

    金隆?看着窦达道差人送来的书信,眉头紧锁,一脸费解:“这厮倒是变得快,前脚打了咱们的人,后脚就送来了盐,还送了赔礼。”
    师爷周冠思忖了下,笑道:“想来是有人警告了这人,让他不得不低头。毕竟是外地人,不知深浅,闯出了祸。”
    金隆?拿出火折子,吹出火,将书信点燃,丢到一旁的火盆里:“都司里面似乎有大的动作,朝廷也在勒令布政使司大量收储粮食,并供军需,这像是要打仗的前兆。”
    周冠却摇了摇头,认真地说:......
    朱承志走出乾清宫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。昨夜一场风暴在朝堂酝酿,如今终于掀开一角。他站在宫门前,望着晨雾中的紫禁城,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明。
    辽东局势已然恶化,瓦剌大军压境,而李景隆的背叛更是让大明边防雪上加霜。但更让他警惕的是太子府中暗流涌动,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,正一步步将整个帝国推向深渊。
    “大人,圣旨已下,锦衣卫已秘密前往辽东。”赵烈低声禀报。
    朱承志点头,目光深沉:“传令下去,务必确保李景隆未及调动大军之前将其拿下。同时,封锁辽东军营,不得有任何人擅自调兵。”
    赵烈应声而去。
    王守仁在一旁低声道:“大人,若李景隆已被策反,那他在辽东必然布置了心腹。贸然行动,恐怕会引发兵变。”
    朱承志缓缓道:“我知道。所以必须速战速决,同时派出信得过的将领接管辽东军务。我已经向陛下举荐了张辅。”
    王守仁微微一怔:“英国公?”
    “不错。”朱承志语气坚定,“张辅久经沙场,忠诚可靠,且与辽东旧部并无瓜葛。由他接手,既能震慑叛军,又可稳定军心。”
    王守仁思索片刻,终是点头:“属下明白了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数日后,辽东传来急报:李景隆果然在得知朝廷派遣锦衣卫缉拿自己后,连夜逃往瓦剌,并带走了部分精锐骑兵。而辽东军营虽一度骚乱,但在张辅的镇压下迅速恢复秩序,瓦剌军队也因此未能趁虚而入。
    朱承志看完战报,神色依旧平静,但内心却掀起惊涛骇浪。
    “李景隆投敌了……”赵烈低声说道,“但他为何要逃往瓦剌?难道他以为瓦剌会接纳一个叛臣?”
    朱承志冷笑:“他不是去投靠瓦剌,而是去做他们的引路人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眉头紧锁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他打算为瓦剌打开辽东门户?”
    “正是。”朱承志缓缓道,“他手中掌握着辽东布防图,还有我朝在东北诸卫的兵力部署。一旦落入瓦剌之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    赵烈咬牙切齿:“我们必须阻止他!”
    朱承志沉思片刻,随即下令:“赵烈,你即刻出发,带人追击李景隆,务必在他抵达瓦剌前将其擒获。记住,不能让他活着见到瓦剌可汗。”
    赵烈领命而去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与此同时,京师之中,暗流汹涌。
    杨荣等人并未因李景隆之事而收敛,反而加快了动作。他们开始在朝堂上频频提及“储君不稳、国无长君”的话题,试图逼迫皇帝早立新君。
    朱承志察觉到这一动向,心中已有计较。
    某日朝会之上,杨荣再次提议:“陛下,今辽东生变,边疆告急,储君之位空悬,实乃社稷之忧。臣请陛下早定储君,以安天下人心。”
    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。
    朱棣面色阴沉,目光扫过群臣,最终落在朱承志身上:“朱爱卿,你怎么看?”
    朱承志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陛下,臣以为,储君之事关乎国本,不可仓促而定。更何况,太子年幼,尚需历练。若此时改立新君,恐引起朝野动荡,反倒不利。”
    杨荣冷笑道:“朱大人此言差矣。若不早定储君,万一陛下龙体有恙,岂非让奸佞有机可乘?”
    朱承志淡淡一笑:“杨大人所言,似乎早已预设了‘陛下龙体有恙’的前提,不知是何居心?”
    此话一出,殿内顿时一片寂静。
    杨荣脸色微变,但仍强作镇定:“老夫只是为江山社稷着想。”
    朱承志步步紧逼:“既然如此,杨大人不妨说说,您口中这位‘贤君’究竟是谁?”
    杨荣沉默不语。
    朱棣冷冷地盯着他,眼神中透出一丝杀意。
    最终,朱棣挥袖道:“此事暂且搁置,退朝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当夜,朱承志召集赵烈与王守仁于书房议事。
    “杨荣已经按捺不住了。”朱承志缓缓开口,“他们打算借辽东之乱,逼迫陛下退位,扶持新君登基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皱眉:“可我们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证明他们谋逆。”
    朱承志冷笑:“不需要证据,只需要让他们自乱阵脚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:“大人的意思是……”
    朱承志缓缓起身,走到窗前:“我要让他们以为,我已经动摇,甚至愿意支持他们拥立新君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会露出破绽。”
    赵烈沉声道:“大人是要做饵?”
    “不错。”朱承志回头,目光如炬,“我要他们主动跳出来,然后??一举剿灭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里,朱承志故意在朝堂上表现出对皇权继承问题的犹豫,甚至在私下与几位大臣接触,暗示自己可能支持另立新君。
    果然,杨荣等人误以为朱承志动摇,开始频繁密会,甚至联络了一些地方藩王,意图发动政变。
    朱承志早已安排眼线严密监视,将这些人的举动一一记录在案。
    某夜,一封密信送至朱承志手中:
    **“杨荣已与汉王朱高煦达成协议,将于三日后于南郊祭天之时发动政变,意图围困皇宫,逼迫陛下退位。”**
    朱承志看完,嘴角浮现一抹冷笑。
    “终于……动手了。”
    他立即召见赵烈与王守仁,下达命令:“明日午时,调集禁军,包围南郊。杨荣、胡?、周忱等人若现身,格杀勿论。同时,派人入宫保护陛下,以防万一。”
    赵烈与王守仁对视一眼,齐声应道:“遵命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次日清晨,南郊祭天仪式如期举行。
    朱棣亲临现场,神情威严。
    就在仪式即将开始之际,杨荣、胡?、周忱等人率数百死士悄然接近,准备发动突袭。
    然而,他们刚一现身,便被早已埋伏多时的禁军包围。
    “杨荣,尔等竟敢谋逆,罪该万死!”朱承志一声怒喝,亲自带队冲入人群。
    杨荣见势不妙,欲拔剑反抗,却被赵烈一刀斩于马下。
    胡?、周忱等人也被当场擒获,押赴刑部审讯。
    这场蓄谋已久的政变,在朱承志的精心布局下,尚未开始便已终结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三日后,朱棣亲自审理此案。
    杨荣等人供认不讳,皆被判处极刑。
    朱承志跪奏道:“陛下,此役能顺利平定叛乱,全赖陛下英明神武,臣不敢居功。”
    朱棣看着他,良久才缓缓道:“朱爱卿,朕知你忠心耿耿,今日之举,实为社稷之福。”
    朱承志叩首谢恩:“臣职责所在,理应如此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风波过后,朱承志重新回到书房,窗外细雨绵绵,一如他初入京师之时。
    他缓缓展开一封信,那是赵烈从辽东传来的最新消息:
    **“李景隆已于边境被捕,辽东布防图已夺回。瓦剌大军因失去内应,被迫撤退。”**
    朱承志轻叹一声,将信收起。
    他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。
    大明的风雨,远未结束。
    而他,也将继续在这片风浪中,守护这片江山。
    朱承志回到书房,雨丝斜斜地打在窗棂上,发出细碎的响声。他缓缓坐下,目光落在案头那封辽东传来的密信上,心中却并未因李景隆被捕而感到轻松。
    “大人,杨荣已伏诛,太子府也已彻底清查,是否还需继续追查幕后之人?”赵烈低声问道。
    朱承志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杨荣虽死,但他背后的人尚未浮出水面。黄淮一案牵连甚广,绝非他们几人所能独力策划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点头附和:“属下也认为此事未完。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,杨荣等人不过是执行者,真正的主谋仍在暗处操控一切。”
    朱承志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外面朦胧的雨幕,语气低沉:“这场棋局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。黄淮、杨荣、李景隆……这些人不过是一枚枚棋子,真正执棋的人,或许就在皇宫之中。”
    赵烈与王守仁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震惊。
    “大人的意思是……”赵烈迟疑地开口。
    朱承志回头,神色冷峻:“陛下年事已高,朝中权力更迭已是必然。但若有人借机操纵储君人选,甚至意图颠覆皇权,那便不是单纯的政争,而是彻头彻尾的叛乱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皱眉道:“可若真是宫中之人所为,我们该如何应对?贸然行动,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。”
    朱承志轻轻一笑:“所以,我们必须更加谨慎。接下来的每一步,都要步步为营。”
    他顿了顿,随即下令:“赵烈,你即刻前往湖广,调查刘观与黄淮之间的往来记录。此人虽未参与辽东之事,但他在地方上的势力不容小觑。若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,或许能揭开幕后黑手的身份。”
    赵烈拱手领命:“属下这就出发。”
    朱承志又转向王守仁:“王大人,你继续监视太子府,尤其是那些新近提拔的侍臣。我怀疑,太子身边仍有人在暗中操控局势。”
    王守仁点头应下:“属下明白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数日后,赵烈传来急报:刘观曾在三年前秘密派遣心腹前往瓦剌,与一位名叫阿鲁台的贵族有过多次接触。而此人,正是如今瓦剌可汗的亲信之一。
    “看来,黄淮等人不仅是在朝堂上布局,还在外交上做了手脚。”朱承志看完密信,眉头紧锁,“他们试图通过与瓦剌勾结,制造内外夹击之势,逼迫朝廷妥协。”
    王守仁低声道:“若真是如此,那这盘棋就不仅仅是朝堂之争,而是涉及整个大明国运的大局。”
    朱承志缓缓起身,走到书架前,取出一本旧册,翻阅片刻后,轻声道:“我记得,当年太宗皇帝曾派使节前往瓦剌,与其签订互市之约。而那位使节,正是杨荣。”
    王守仁微微一怔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杨荣早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布局?”
    朱承志冷笑:“不错。他利用那次外交任务,不仅与瓦剌建立了联系,还为日后埋下了伏笔。只可惜,黄淮早死,否则这张网恐怕会铺得更深。”
    王守仁沉思片刻,低声道:“大人,若要彻底铲除这些隐患,恐怕需要一场更大规模的清洗。”
    朱承志点头:“是时候了。”
    他转身走向案前,提笔写下一封奏章,请求皇帝召集内阁重臣,彻查近年来所有涉及边疆事务的官员,并重新审查与瓦剌之间的贸易协议。
    他知道,这一举动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,但唯有如此,才能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人逼出来。
    “王大人,立刻将这份奏章送入宫中。”朱承志沉声道,“同时,派人密切注意朝中几位老臣的动向,尤其是那些曾与杨荣有旧交之人。”
    王守仁接过奏章,郑重应诺:“属下这就去办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翌日清晨,朱承志再次入宫面圣。
    乾清宫内,朱棣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之上,手中正拿着那份奏章。
    “朱爱卿,你的意思是……要彻查与瓦剌有关的所有官员?”朱棣沉声问道。
    朱承志躬身道:“回陛下,臣以为,若不彻底清查,恐难杜绝后患。黄淮、杨荣等人已伏诛,但他们的影响仍在,若不加以遏制,恐再生祸端。”
    朱棣沉默良久,最终缓缓点头:“准奏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随着旨意下达,一场针对边疆官员的大清洗正式展开。
    朱承志亲自督办此案,短短数日之内,便有多名涉事官员被革职查办,甚至连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勋贵也被牵连其中。
    然而,就在他以为局势已经完全掌控之时,一封突如其来的密信打破了他的平静??
    **“太子近日频繁召见一位神秘僧人,此人来历不明,身份可疑。”**
    朱承志看完信,脸色骤变。
    “终于……来了吗?”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正确、无广告内容,点击下载APP
验证码: 提交关闭